今年4月20日,狂风和冰雹袭击了贵阳养鸡“第一镇”清镇市站街镇,造成该镇高乐村20多家养殖户的鸡舍受损,其中大部分需要整体重建。“4·20”雹灾过后,高乐村村民迅速修葺或重建鸡舍,一个月内便全面恢复甚至扩大生产。8月中旬以来,在“新鸡舍”长大的肉鸡又开始出栏上市。
由于实现了从“人养鸡”到“鸡养人”的转变,站街镇养殖户将“把鸡养好”作为十分重要的事情来对待,因此在“4·20”雹灾期间及雹灾过后的表现都超出当地政府和企业的预料。
(相关资料图)
时间回到4月20日19时许,高乐村遭遇极端强对流天气,瞬时12级大风和30分钟“鸡蛋大”“拳头大”的冰雹接踵而至。在这场被当地八十岁老人都称从未遇过的自然灾害中,农民最担心的不是自身而是鸡舍的安危,有农民为了保护鸡舍甚至被风掀起的木板砸伤了腰。当天的狂风和冰雹导致鸡舍大面积崩塌,受灾严重,按照企业和农户的合作模式,高乐村的肉鸡全是农民为企业代养的,鸡苗、饲料、药物、疫苗等成本均由企业承担,农民最大的风险不过是鸡死亡率过高带来的交付“违约”而已。
尽管如此,包括部分非养殖户在内的高乐村农民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参加“抢救”行动。在政府和企业的有序组织下,高乐村农民进行了明确的救援分工,有的负责运输或协调车辆,有的专门铲鸡和抓鸡,有的进场清洁和消毒,有的联系养殖场养殖活下来的健康鸡。“大约40辆车参与,整个救援过程十分迅速,因为一旦超过了救援黄金期,死鸡会腐烂恶臭,救援成本将直线上升。”参加救援行动的贵州大兴伟业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周伟说,在24小时的“黄金期”内,20万羽肉鸡被全部转走,高乐人有效止损。
提到不顾危险“护鸡”“救鸡”的原因,高乐村老养殖户徐德清道出了大家的心声:“我们‘违约’大不了在企业这里失信,但是因此导致企业亏损过大而退出的话,失去养鸡产业的我们收入水平至少倒退十年。”徐德清所言非虚,因为在高乐人看来,这样的产业倒退他们承受不起,产业欣欣向荣才是大家的一致追求。
和如今踊跃参与养鸡事业不同,10多年前站街镇发动养鸡初期,农民普遍持观望态度,响应者寥寥无几。为提升大家的参与度,站街镇撮合企业和农户开展“四提供一回收一确保”合作:由企业提供鸡苗、饲料、药品和养殖技术,肉鸡出栏后由公司统一回收出售,确保农民获得养殖环节的稳定收益。逐年累月,养鸡的高收益和高稳定性突显,亲朋之间、邻里乡亲之间互相带动,到现在逐步发展到近300家,养殖户平均收入超10万元,这对于农民来说非常可观。
徐德清清楚地记得,小时候他家很穷,连缝衣针都要找邻居借,吃得最多的是苞谷饭。在跑过货车和中巴车、开过挖掘机、运营过五金店、承包过小工程后,他才找到最稳当的事业——养鸡。现在,他家的生活水平和其他村民一样,小洋房和小汽车是标配,相较过去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高乐村的肉鸡产业发展只是站街镇农民积极深度参与肉鸡养殖产业的一个缩影,站街镇农民的一个集体表现说明了这一点:每年大年三十吃完年夜饭,别的地方农民在电视机前看春晚或者围坐一起玩棋牌的时候,站街镇的养殖户却都在鸡舍旁值守,及时撵开可能受惊的鸡群,避免造成踩踏损失,因为这些农民认为“这比看春晚和打牌重要多了”。
这些年,为更好地激发全镇农民的内生动力,站街镇在发展壮大肉鸡产业过程中还做了很多探索:引导建立“企业+农户”合作机制,肉鸡养得更好的农民能收获更高的“代养费”;建立不诚信农民“黑名单”,确保产业良性循环发展;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完成相关建设指标、养殖计划的农户才能领取资金补贴;为吸引更多农民养鸡,和银行商议设计金融贷款产品,划定合适的贷款上限,建立“政府补贴+龙头企业优惠+银行贷款+农民筹措”的前期资金投入模式,让新养殖户拓展事业更用心。
抢抓“鸡”遇,站街镇接续不断的努力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发展认识、赚钱模式、养殖方式、劳动力投入的“四个转变”:从过去政府和企业发动农户养殖到农户自己要养殖的转变,从“外出务工”挣钱到“居家创业”赚钱的转变,从“人工饲养”到“自动化养殖”的转变,从自己动手到购买第三方服务的转变。
站街镇小坝村农民兰惠今年也实现了“新转变”。兰惠多年来都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工作,一直想要加入养鸡队伍。趁着今年政策补贴高,如建设1500平方米鸡舍可获补贴10万元,兰惠一家三姊妹便合伙出资加贷款共100多万元,建设4间现代化鸡舍开启养鸡事业。目前工程建设已经进入尾声,即将安装水线、料线,很快就能进鸡苗。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民是实践主体,也是动力来源。“高乐村‘人鸡’关系‘转换’的背后,折射的是农民内生动力的不断激发,这正是我们做‘三农’工作追求的目标之一,将为乡村振兴提档加速提供充沛的源动力。”站街镇党委书记邓延旭说。(记者陈文新许发顺 来源:贵阳网)
标签: